工伤保险条例讲解: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劳动能力鉴别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别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本条是关于劳动能力鉴别申请主体、受理机构、申请材料的规定。
1.申请主体。
根据本条规定,可以提出劳动能力鉴别申请的主体分为三类:
(1)用人单位,即工伤职工所在单位。该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并且工伤是因为为本单位工作导致的,因此,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为职工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别,是单位的法定责任。依据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别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别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区域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依据本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替工伤职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别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别申请。
(2)工伤职工,即因工遭到事故伤害被认定为工伤的职工。职工假如觉得工伤遭到的伤害可能或已经影响其劳动能力,对工作生活带来非常大不便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鉴别。本条规定工伤职工本人可以提出劳动能力鉴别申请,是对劳动者权利的一种保护。
(3)职工的直系亲属。直系亲属包含:配偶、子女、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祖爸爸妈妈、外祖爸爸妈妈。之所以规定工伤职工的直系亲属有权申请劳动能力鉴别,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职工的直系亲属都大概成为该职工的监护人,赋予监护人申请鉴别的权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职工发生工伤后,对其供养的直系亲属的生活导致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职工劳动能力的缺失,大概致使由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没生活来源,同时也增加了直系亲属护理工伤职工的负担;三是有些工伤职工受伤较为紧急,自己提出申请有很多困难,由其直系亲属代为申请更为便捷。
2.受理机构。
在条例颁布前,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方法》的规定,国内的劳动能力鉴别委员会分为省、地(市)、县级劳动鉴别委员会三级,县级劳动鉴别委员会受理劳动能力的第一次鉴别申请。条例取消了县级劳动能力鉴别委员会,将劳动能力鉴别委员会分为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别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别委员会两级,由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别委员会受理劳动能力的第一次鉴别申请。如此规定,主如果有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劳动能力鉴别委员会需要建有医疗卫生专家库,劳动能力鉴别需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选取3至5名的医学专家进行。然而,国内的大部分区域,在县一级还比较缺少具备高级职称的医学专家,很多区域的医疗技术水平较低,设立县一级拥有医疗卫生专家库的劳动能力鉴别委员会的客观条件不拥有;二是,将以前的三级改为两级,简化了程序,便于工伤职工准时申请第三鉴别,防止了过去因劳动能力鉴别时间过长而使工伤职工不可以准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弊病。
3.申请材料。
(1)工伤认定决定,即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规定,确定职工受伤或者职业病是不是是工伤范围,是不是符合工伤条件的书面决定。条例第十4、十五条对应当认定为工伤的范围作了具体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别为职业病的,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别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区域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假如用人单位不觉得是工伤,但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觉得是工伤的,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年内,有权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认定为工伤或者不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并书面公告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所在单位。